华野炮兵创造佳绩:三个月斩获 170 多门大炮,收获满满
我们知道,在1947年华东野战军成立初期,特种兵纵队便已具备了特种兵部队。
特种兵纵队成立时便配备了1个榴弹炮团和1个野炮团,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非常罕见的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里的榴弹炮是美国援助给国民政府的105毫米榴弹炮,这类火炮在装备上极为高端。除非是独立的炮兵部队或少数美械部队,其他大部分部队是没有这种装备的,甚至包括整编第74师也没有这种榴弹炮。
然而,华东野战军的特种兵纵队不仅拥有了这种美式榴弹炮,还拥有整团规模的火炮编制。同时,野炮团则装备了日式75毫米野炮,这在当时也是一款比较重型的火炮。
除了特种兵纵队之外,华东野战军的部分主力纵队也有炮兵团,步兵师也普遍配备了炮兵营;即便装备稍显不足的部队,也会配备炮兵连,这些都是1947年初的实际情况。
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仅仅半年前的苏中战役,当时整个华中野战军的炮兵力量仅有一个炮兵团,名义上是炮兵团,实际上只有4门山炮,甚至只能勉强组成一个山炮连。
然而,仅仅半年之后,华东野战军的炮兵力量就得到了显著的提升,这一变化相当值得关注。
特别是在1946年12月中旬至1947年2月下旬的两个月时间里,我军接连取得了宿北战役、鲁南战役、莱芜战役的胜利。
这三场战役共歼灭敌军十余万人,消灭了第1快速纵队、整编第26师、整编第46师、整编第51师、整编第69师、第73军等多个敌军部队。
其中,许多被击败的部队中有不少是国民党军,而且它们的装备也相对较好,因此华东我军缴获的火炮数量也相当可观。
在宿北战役中,我军一次性缴获了12门野炮,还有30门山炮。
尽管这些缴获的野炮在今天看来只是日式75毫米口径的野炮,但在当时,许多部队干部和士兵对这类装备还没有太多了解。
据《宿北战役资料选》中的一份历史文件记载,战士们将这些野炮缴获后,向团部报告时团长指示派两名战士将炮抬回团部,然而即使是两个班的人也未必能抬动这些火炮。
还有战士提出,应该组建一个野炮营;结果有人回应说:“我们未来不仅仅需要一个炮兵营、炮兵团,更多的火炮将会陆续到手!”
不到一个月后的鲁南战役,我军果然一次性缴获了48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、12门野炮和29门山炮。
这些野炮和山炮主要是整编第26师和整编第51师的装备,而这48门美式榴弹炮则来自国民党军独立炮兵第5团和第4团的一个营。
从这两个团的番号来看,它们原本是驻印军的炮兵部队。
这些炮兵部队的装备被加强到第1快速纵队,2个营加强给整编第26师,还有1个营加强给整编第51师,由于这些部队全数被歼灭,这批价值极高的48门美式榴弹炮就被完全缴获。
这批榴弹炮的价值非常高,因为在满编制情况下,新1军、新6军、第5军和整编第11师的美式榴弹炮数量也大致相当。
因此,我军十分重视这批缴获的火炮。当特种兵纵队组建时,这批美式榴弹炮成为了其核心装备之一,是特纵战力的关键。
此外,由于宿北和鲁南两场战役共缴获了24门野炮,原华中炮兵团也随之改编为野炮团,成为特纵编制下的另一支炮兵力量。
由于宿北战役中缴获了30门山炮,鲁南战役中又缴获了29门山炮,华东野战军的炮兵力量得到了极大的补充。
当然,随着鲁南战役的结束,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,除特纵和第11、第12纵队外,野战军的主力还包括9个步兵纵队。
这些纵队和所属的步兵师对山炮的需求相当大,虽然宿北和鲁南两场战役的缴获大大提升了火炮装备,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短缺。
因此,一些新成立的纵队和步兵师依旧没有充足的火炮。
在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中,华东野战军又缴获了5门野炮和40门山炮。这些野炮将进一步充实野炮团,而40门山炮则将分配到纵队和步兵师的炮兵部队中。
其中,莱芜战役中缴获的火炮大部分为美式75毫米山炮,性能优良,极大地提升了华东野战军纵队和步兵师的火力。
简单回顾一下:宿北战役缴获了12门野炮、30门山炮;鲁南战役缴获了48门榴弹炮、12门野炮、29门山炮;莱芜战役缴获了4门野炮、40门山炮。
因此,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,我军共缴获了48门榴弹炮、29门野炮、99门山炮,总计176门山、野、榴三类火炮。
正是由于这些大量的火炮缴获,华东野战军的炮兵力量得到了坚实的基础,也为后续的大规模作战奠定了有利条件。